【典源】 《太平广记》 卷四六七引唐·韦绚《戎幕闲谈》:“杨 (衡) 告(李) 公佐云: 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子龟山之下,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见大铁鏁(suo),盘绕山足,寻不知极。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获其鏁,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余头,鏁乃振动,稍稍就岸,时无风涛,惊浪翻涌,观者大骇。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流水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鏁,拽牛下水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慄,不知其由。尔时乃渔者知鏁所,其兽竟不复见。……至九年春,公佐访古东吴,从太守元公锡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入灵洞,探仙书,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公佐与焦君共详读之。禹理水,……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 原之远近,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倐忽,闻视不可久。……庚辰以战逐去,颈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唐·李肇《国史补》亦载,文略。
【今译】 唐代杨衡对李公佐说: 唐代宗永泰年间,李汤任楚州刺史。当地有渔夫在龟山钓鱼,因鱼钩在水底挂住出不来,而潜水五十丈去看,见有条大锁链盘在山脚,不知有多长。于是报告李汤,李汤派了很多会水者去捞,搬不动,又加上五十头牛去拉,才拉到岸边。忽然涌起惊涛骇浪,见锁链末端有一兽,样子像猿猴,白头长毛,雪牙金爪,有五丈来高,先是眼鼻流水,然后睁开双目,光彩如电,就要发怒,看的人吓得四散逃去,兽又牵着锁链下水去,不再出现。李汤等人都不知是什么兽类。后来李公佐游洞庭,在一道士处见到佚书古岳渎经。上面记载有大禹治水,遇到淮涡水神,名叫无支祁 (一作支祈),形状就像猿猴,白头青身,雪牙金目,力大无比,动作迅猛,很多人制服不了他。最后大禹派庚辰去,才将他制服,给他套上大锁链,鼻子穿上金铃,锁在龟山脚下,使得淮水能平安入海。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风浪、水患、治水等; 也用以形容神怪事。
【典形】 川锁支祁、淮涡神、锁支祁、潭底猕猴、无支祈、支祈、支祁囚、支祈神锁、淮神、支祈神、支祈锁。
【示例】
〔川锁支祁〕 宋·苏轼《濠州七绝·涂山》:“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
〔淮涡神〕 清·黄景仁《邓家坟写望》:“颇闻守土责,宜备淮涡神。”
〔锁支祁〕 清·朱彝尊《谒大禹陵》:“清都留玉女,恶浪锁支祁。”
〔潭底猕猴〕 明·袁宏道《宿迁道中阻风》:“黄熊庙倾庚辰死,潭底猕猴锁不住。”
〔无支祈〕 清·黄景仁《泗州喜洪大从姑孰来》:“百怪待弹压,首者无支祈。”
〔支祈〕 清·王夫之《望海潮·本意》:“怒遗天吴,滥驱海苦,长风奋驾支祈。”
〔支祁囚〕 清·黄遵宪《和周朗山见赠》:“铁锁重使支祁囚,赤文绿字光油油。”
〔支祈神锁〕 清·钱谦益《盛集陶次他字韵重和》之四:“肃慎矢楛天棓少,支祈神锁地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