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 注册帐号旧体诗词研习主题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诗词格律 » 正文

词律教程 | 第三讲 词的字声规范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诗教网 发布于2019-01-26   2186人浏览

  第三讲  词的字声规范

  

  词体字声的平仄是以什么为标准呢?即是说我们依据什么音系去辨别某字是仄声或平声呢?这同格律诗一样,是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为标准。格律诗和律词都产生于唐代。当时的作者辨别字声平仄是依据国家修订的《唐韵》为准。宋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在《唐韵》的基础上扩大收字范围,重新审订,编制《广韵》,正式颁布施行。《广韵》即是自隋代《切韵》以来韵书的集大成者。唐宋文人作诗作词关于平仄的辩识是依官方韵书规定,即依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各部所收韵字为准。除平声而外,上、去、入三声各韵部所收之字便属仄声字。

  

  这里请读者必须注意,切勿以现代汉语的四声,即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普通话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比附中古音的四声。凡谈词的字声平仄时绝不要与现代语音混淆,否则始终不能正确地辨识平仄。那么抛弃现代语音之后,作词时又怎样辨字声的平仄呢?这有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是依据《广韵》音系的《礼部韵略》(平水韵)整理的诗韵常用字表,或用清代整理的《佩文诗韵释要》亦可;二是依据本教程所附之词韵表。关于平仄,只要读者读诗词时多加留意,便可辨识了。

  

  读者可能怀疑:唐宋人作词是否都严格遵守字声的平仄规定呢?比如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等,他们作词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那么他们是否不遵守规定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唐代词人和苏辛等词人,他们都是严遵的。关于词的字声平仄,从整个词体来看是存在一些规律的:

  

  (一)小令的平仄从严。我们且以苏轼和辛弃疾的小令为例:

  

  《南乡子》词首句

  

  苏  轼:寒雀满疏篱

  ●●○○

  不到谢公台

  ●●○○

  霜降水痕收

  ●●○○

  冰雪透香肌

  ●●○○

  回首乱山横

  ●●○○

  辛弃疾:隔户语春莺

  ●●○○

  敧枕艣声边

  ●●○○

  无处著春光

  ●●○○

  日日老莱衣

  ●●○○

  何处望神州

  ●●○○

  

  《西江月》结句

  

  苏  轼:把酒何人心动

  ●○○  ●

  俯仰人间今古

  ●○○  ●

  斗取红窗粉面

  ●○○  ●

  把盏凄然北望

  ●○○  ●

  不与梨花同梦

  ●○○  ●

  辛弃疾:闲管兴亡则甚

  ●○○  ●

  细雨斜风时候

  ●○○  ●

  拼却今宵无梦

  ●○○  ●

  以手推松曰去

  ●○○  ●

  却怕灵均独醒

  ●○○  ●

  

  以上二十个句子,凡应平应仄之处皆无一例外,可见格律之严整。因此我们学习作词绝不要以豪放词人自居,以为可以不计较字声的平仄。

  

  (二)某些词调的格律较宽,即词字的可平可仄之处较多。作者选择这些词调,有较大的创作自由。例如《沁园春》苏轼词的起三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                 ○

  

  这三句十二字中只有三字的字声有规定,其余皆可平可仄的。此外如《哨遍》、《永遇乐》、《满江红》、《贺新郎》等调平仄的规定也是较宽的。

  

  (三)长调中字声规定较严的,如《瑞龙吟》、《六丑》、《兰陵王》、《瑞鹤仙》、《声声慢》、《凤凰台上忆吹箫》、《暗香》等调,它们可平可仄之字极少,平仄有严格规定,只得照填,初学者最好不要选择这些词调。

  

  清代尤树整理词律时,关于字声基本上只辨平仄,偶尔于个别处注明“去声”。王奕清等订正词谱则仅辨平仄。现在一般的作者依《词谱》即可,不必注意去声,而某些精通声律的作者固然可较细地在仄声中选择最和谐的字。宋以来的词学家有的主张词字严辨四声(平、上、去、入),区分五音(字的发音部位,即喉、齿、舌、牙、唇),考究阴阳(字音之韵母无附加鼻声韵尾者为阴声字,有附加鼻声韵尾者为阳声字)。这些都是词学家们故弄玄虚,自欺欺人,因为五音、阴阳属于等韵学概念,若无专门的知识是不可能分辨的,而且若如此讲究,则填词几乎是不可能的。清代词学家戈载填词,严格区别四声、五音,可惜他的词作是彻底失败的,虽守声律而毫无性灵和情感了。事实上这些词学家们又并非等韵学家,他们自己也难弄清等韵学,即使在唐宋词实例中也找不出多少实例。因此,读者不要相信什么“四声体”、“五音说”、“阴阳说”。


最近发表
弹铗室宝宝起名、八字批命、六爻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