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 注册帐号旧体诗词研习主题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诗词格律 » 正文

词学名词释义 | 变·徧·遍·片·段·叠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诗教网 发布于2019-01-26   2180人浏览

  变·徧·遍·片·段·叠

  

  《周礼·大春宫》:「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之矣。」郑玄注曰:「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这是作为音乐术语的「变」字的最初出现。这个变字,是变更的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周礼》所谓「九变」,就是用九支歌曲组成的一套。古代音乐,以九变为最隆重的组曲,祭祖、祀神鬼,都用九变乐。

  

  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新唐书·礼乐志》云;「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定凯安舞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定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平,五变象猃犹服从,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又云:「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奏请作上元舞,兼奏破阵、庆善二舞,而破阵乐五十二徧,著于雅乐者二徧。庆善乐五十徧,著于雅乐者一徧。上元舞二十九徧,皆著于雅乐。」又云:「河西节度吏扬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徧。」在同一卷音乐史中,或用「变」,或用「徧」,或用「遍」,都是根据当时公文书照抄下来记录,而没有加以统一的。由此可见,变字已渐渐不用,而徧和遍则可以通用,《乐府诗集》收唐代大曲凉州歌,伊州歌,都有「排遍」,白居易《听水调》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这两个遍字,都是指全套大曲中的一支曲子。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例如霓裳中序第一,原为唐霓裳羽衣曲中序的第一遍。倾杯序,原为倾杯乐序曲的一遍。其后有人单独为这一曲作词,以赋情写景,就成为慢词中的一调,用这个调子作一首歌词,也就可以称为一遍。

  

  既然把一首词称为一遍,于是一首词的前后段,也有人称为前后遍。贺方回谒金门词序云:「李黄门梦得一曲,前遍二十三言,后遍二十二言,而无其声。余采其前遍,润一横字,已续二十五字写之。」

  

  王灼《碧鸡漫志》论望江南词调云:「余考此曲,自唐至令,皆南吕宫,字句亦同。止是今曲两段,盖近世曲于无单遍者。」可见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那么,分两段、三段的词应当可以称为双遍、三遍了。但是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名称。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张炎《词源》云:「东坡次章质夫水龙吟,后片愈出愈奇。」又云:「大曲亦有歌者,有谱而无曲,片数与法曲相上下。」这里所谓后片,即是后遍;所谓片数,即是遍数。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瓮牅闲评》有「二郎神前段」,「卜算子后段」等说法。也有用上段、下段的,见《花庵词选》。也有称第一段、第二段的。《花庵词选》解周美成瑞龙吟词云:「今按此词自『章台路』至』归来旧处』是第一段。自『黯凝伫』至『盈盈笑语』是第二段。自『前度刘郎』以下系第三段。」《碧鸡漫志》云:「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这些都用段字,与遍、片同义。

  

  另有用「叠」字的,唐代已有,也见于《新唐书·礼乐志》:「韦皋作南沼奉圣乐,用黄钟之韵,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沈存中《梦溪笔谈》云:「霓裳曲凡十二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可知此叠字也就是遍的意思。叠遍,也就是排遍。周紫芝院溪沙词序云:「今岁冬温,近腊无雪,而梅殊未放,戏作浣溪沙三叠,以望发奇秀。」这里所谓二叠,就是三首。其实,浣溪沙每首有二叠,三首当有六叠,现在以一首为一叠,这个叠字的用法,似乎是错了。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词源·讴歌旨要》云:「叠头艳拍在前存。」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但杨湜《古今词话》论秦少游鹤鸪天词云:「此词形容愁怨之意最工,如后叠『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颇有言外之意。」据此,则非但下片是叠,即上片也可称为叠。既然上片可称前叠,下片可称后叠,援上下阕为一阕之例,以一首词为一叠,也就不能说是错误了。

  

  万红友《词律》把词的分为二段者称为二叠,分三段者为三叠。这似乎不是宋人的观念。宋人虽然说前叠、后叠,但仍是一叠,而不以为是二叠。把三段的词称为三叠,在宋人的书中,没有出现过。


最近发表
弹铗室宝宝起名、八字批命、六爻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