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作品 > 正文

平山清韵书画人物之孙凯歌

2015年01月09日 643人浏览

  网名淮左艺苑。字瑒。号妄己斋。1985年出生。江苏邳州人,现居扬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省书协会员。现为扬州市淮左艺苑书法培训中心专职书法教师、平山书画社教师,《扬州晚报》特约审校员。自幼喜好书艺,至中学始临池,然不得法。后赴商都,得书法、篆刻启蒙。未几,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乃为步入其道,于今近十载矣。曾参与编写《晋唐二王书系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另参与校对长篇小说、诗稿、专注等作品已出版。数十篇文章发表在《咬文嚼字》、《扬子晚报》、《扬州晚报》等报刊。著有:作品集《妄己齋印跡》、随笔集《砚池畔漫笔》、札记《把脈媒體》等。

  作品参展入选(部分):

  ■江苏省第四、五届青年篆刻展 (省青年书协 2006、2008)

  ■ 江苏省第六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省青年书协 2010)

  ■ “中国瘗鹤铭奖”书法艺术大展 (中书协 2011)

  ■ 江苏省第八届新人书法篆刻展 (省书协 2012)

  ■ 江苏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省青年书协2013)

  电话:15062803879 QQ:122731394

  地址:扬州市大学南路55号 淮左艺苑书法培训中心

  汉代碑刻篆书探析

  孙凯歌

  摘 要:

  汉字的起源,奏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先声。汉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原始文化的刻画符号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尤其是周朝的锺鼎彝器铭文,再到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对我们认识、了解汉字的演变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使用价值外,又有了艺术价值——书法。它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尤其是现在,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它、传播它。

  篆书,只是书法艺林中的一叶。根据汉字的演变,至汉代已经逐渐退出“官方”用字。但从保留下来的一些珍贵资料,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关键词:汉字起源 汉代碑刻 篆书

  绪 论

  汉字的起源,奏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先声。汉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原始文化的刻画符号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尤其是周朝的锺鼎彝器铭文,再到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对我们认识、了解汉字的演变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使用价值外,又有了艺术价值——书法。它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纵观历代留下来的碑、帖,无不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真、草、篆、隶,不管是哪种书体,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和发扬。尤其是现在,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它。

  篆书,只是书法艺林中的一叶。根据汉字的演变,至汉代已经逐渐退出“官方”用字。但从保留下来的一些珍贵资料,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自此结束。治国初期,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的有利于国家稳定的重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①”这里所说的“人用其私”,是指文字的使用随意性很强,各种繁简字、异体字并行使用。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文字,此时期是比较杂乱的。许慎《说文解字·叙》:“言语异声,文字异行。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②。”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繁体字。秦始皇命丞相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用统一的小篆书写,并颁布天下。这也汉字的使用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有了统一标准。这种书体,即后世所称的“秦篆(玉箸篆、斯篆)”。秦人的篆书真迹今天我们已经无缘见到,所存的仅是“刻体”抑或是后人“摹刻的碑版”。如《秦诏版》《秦权量衡》《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等。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之后,刘邦战胜了项羽,建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国号为“汉”。自此,汉代的统治走上了历史舞台。

  秦代灭亡后,具有标志性的“小篆”书体便失去了统治阶级的强有力的支持,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使用规整严谨的小篆了。即使人们再使用“小篆”时,也不必抱有诚惶诚恐、虔诚恭谨的态度了。因此,书写时可以放开手脚,在字体上打破严格整饬的“小篆”体,进而增强了书写的自由性。

  汉代是一个恢宏八极、气势强大的帝国,在文化艺术上能够博采众长。虽然以隶书为官体文字之后,却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篆书,以及其他书体。因此,篆书在汉代有了另一种发展。从汉字的发展来看,时代越向前发展,篆书受到隶书的影响越大。尤其是隶书通行后,人们在使用文字书写时,就会不自觉地掺杂进去一些隶书的成分。久而久之,人们对严格整饬的小篆逐渐模糊,也就衍生出了新的篆书体——汉代篆书,即后世所称作的“汉篆”。

  在东汉时期,篆书表现的尤为明显。如在简帛、汉印中时有可见装饰性比较强的篆书。汉代篆书,是以将秦代篆书的“体式修长”趋向“方正”,包括汉印篆文、汉铜镜篆文、汉碑刻篆文字、以及砖瓦铭文等。这时候的汉代篆书刻石主要有《群臣上寿刻石》 《东安汉墨可好石》 《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题记》 《袁安碑》 《袁敞碑》等。

  本文是以汉代碑刻篆书为例,简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篆书的影响。

  一、 关于汉碑

  简帛书的大量发掘,为人们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书法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不得不提的汉代碑刻资料。单从艺术上来讲,汉代碑刻造就了这一时期书法的灿烂景象。

  何谓“汉碑”?这要先从“碑”来讲。碑为丧葬时所设,石质。上面有孔,以绳索贯之,用以下棺。后来臣子追述君父功业在碑上书写文字,并将碑放置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刘勰《文心雕龙·诔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③。”汉代很重视丧葬,树碑刻石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门生、故吏为其府主立石颂德。

  汉代碑刻丰富多彩,各种书体云集。后世文献资料多有记载,如宋代赵明诚撰写的《金石录》。更有历代名家评论汉代碑刻的专著,如《平碑记》 《广艺舟双楫》等。

  汉代的碑刻中,隶书可算是蔚为大观,历代以来研究者众多。而汉代的篆书碑刻,则鲜见于各种著述。研究者多以文章见诸报端及专业杂志。现以《汉代碑刻篆书探微》为题,加以简述。

  二、汉代的官方文字

  自秦灭以后,前朝的官方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汉代也有了自己的官署文字——隶书。在秦末至西汉初年,隶书发展的很快,并逐渐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为成熟的草书。约东汉中期,又出现了早期楷书,随后又出现了行书。在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书法史上的各种书体,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书体变革的重要时期。

  但是汉代并不像秦代,文字上只通用一种书体。虽然隶书是应用书体,但对于汉代人而言,篆书仍然代表着古代文明和先祖的教诲。上古时期交通闭塞,交流效率极低,故尔会有一些未经“王化”的地域仍然沿袭古风,用篆书作为应用文字。篆书的装饰盘曲虽然在应用上遭到淘汰,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却仍能收庄严、正规、完整之效。因此,汉代篆书虽有各种不同的体式,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尽管各种书体并行,但是汉代的书法艺术首推还是汉碑,这毋庸置疑。

  汉碑,众所周知,在书法的历史舞台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说到汉碑,大多数人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汉代的隶书碑刻。诚然,就目前出土的汉代碑刻,用篆书镌刻者确实为数不多。

  汉代隶书碑刻中代表性的有:《曹全碑》 《礼器碑》 《乙瑛碑》 《张迁碑》《石门颂》等。这类隶书碑刻数量繁多,也是当时艺术家们施展才华技艺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汉代碑刻的主体。

  其次为篆书碑刻,如《袁安碑》 《袁敞碑》 《祀三公山碑》等等。除此以外,还有汉代隶书碑的“篆额”,如《张迁碑》碑额,《西岳华山庙碑》碑额、《尹宙碑》碑额等。

  汉碑,由于书法风格迥异,将其分类,各有不同。而大多都是以隶书碑刻为例。诸如朱彝尊将汉隶分为“方整、流丽、奇古”三种;王澍在跋《礼器碑》时,将汉碑分为“雄古、浑劲、方整”三类;康有为根据汉碑的风格又分为“八种④”(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因前代人所见汉代篆书碑刻甚少,故未见有分类者。

  汉代的篆书不仅刻在石碑上,还有砖文,如《千秋万岁砖》、铭文如《嘉量铭》、还有各种墨迹也偶见篆书;再有印章的用篆,也被称为“摹印篆”。这类篆书,方寸之间,要排布匀满,自然较易于采取重篆书的立场,其结果是出现了唯汉代独有的“新型”篆书。

  当然,这些也不独是篆书的世界,对于后世篆书的发展,有这些丰富的作品存世,相对于两汉时期隶书一统天下的传统认识,也是令人惊诧不已的。

  三、汉碑中篆书的书写

  秦代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较之大篆整齐,大小划一,粗细一致。如《泰山刻石》,结体均匀,字形呈长方形,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稳定,笔法圆转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婉而刚劲,虽字字独立,观其整体,相互依附。这是典型的秦篆风格。汉代碑刻篆书,由于它们均有独特的格式,并且与秦代篆书风格大相径庭。因此,在汉字发展史和书法史上都有极其独特的价值。

  有些汉代碑刻篆书,是刻意复古以炫耀?是钟情于篆书而不肯随波逐流?还是亦有其他?不得而知。在隶书已经占领书法的全部领域之后,隶书成为汉代“正体”的局面已无可动摇。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汉代竟有这么一批篆书作品存世,对于书学者,抑或是考古界、文字学界都不能不说是个欣喜。

  1.用笔

  A 方笔圆笔,方圆结合。

  到了汉代,篆书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以中锋用笔了。在起笔处已经可见方笔和圆笔,抑或是方圆皆有。由于大量汉简的出土,我们能直接看到汉代人的墨迹。若是从用笔上来讲,我们又不能以纯粹的篆书碑刻为例了。毕竟刻石是经过工匠的再加工。甚至由于金属器械的参与,更有一些刻工不佳者,已经将原来的墨书或丹书的篆体文字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也就谈不上什么笔法了。

  B 逆入平出。

  这也是书写篆书的一般规则。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书也⑤。”篆书乃引书,其笔画均匀,收笔提案不回锋。

  C 转折处方圆结合

  较之秦代篆书,汉代篆书的转折处已经趋方了。但要有别于隶书,不需停顿。

  2.结体

  A 横平竖直。

  横平竖直这是种汉字的书写通行规律,汉代碑刻篆书亦不例外。除简帛书以外,包括各种墓志、摩崖刻石均是如此。

  B 整齐

  不管是秦篆还是汉篆,字的结体都是整齐划一的,没有简帛书的笔画夸张,一般还留有秦篆的“对称”规则。

  总之,与秦篆相比,汉篆中结构逐渐趋方正乃至扁狭的例子颇多见,这显然是汉隶对它的外加影响。又比如,有的汉篆(上文中列举的隶书碑额上的篆书)装饰美化的因素也逐渐加强。与秦篆中纯以文字形态式的书写也大相径庭。此外,与整个篆书体系(包括甲骨文、金文与小篆)相比,汉代篆书在结构与用笔方面的变化幅度是最大的。线条是有纯方笔和纯圆笔的对比,而结构上的变化,则是令我们想起书法史上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正当隶书专心致志于草书化时,汉篆却反其道而行之,去上溯篆书的美学意蕴。

  四、汉碑中篆书的章法

  章法,是后世书学者的称谓,在当时未有此说。大篇幅的作品,多见于各种摩崖、碑刻。简帛书则少见大者,尤其是简牍,因其材质所囿(单片竹简),一般都是以小而为。下面仅从碑刻为例。

  秦篆中体现章法的即是各种诏版和权量铭文了。如秦诏版,铭文表现的自由而率意,多纵有行,横无格,字形大小不一,错落有致。

  1、行列整齐、中规中矩

  由于篆书的结体均匀,不管是墨书还是碑刻,都便于整齐划一,而且字距行距也多为均等。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高153厘米,宽70多厘米。192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县,通体篆书碑文,且碑文完整。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袁安碑》,是极为罕见篆书汉代墓碑。具有汉篆的特点。结构趋方,是时代的使然;用笔不拘泥于中锋,时见偏锋穿插其中。点画亦正亦斜,转笔方圆兼用。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 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袁敞碑》,全称《汉司徒袁敞碑》,碑文残缺,存70余字。1923年春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县。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较之《袁安碑》,此碑篆书略有不同。如字体厚重光滑、笔致遒劲。结构趋方,亦是时代的使然;用笔同样不拘泥于中锋,亦有偏锋穿插其中。点画亦正亦斜互参,转笔方圆皆用, 看似随意安排,又不逾篆法之规。

  2、有列无行,不失规矩

  以目前出土的汉代碑刻来看,实例不多,《祀三公山碑》即是。其他的则是各种隶书碑刻。《祀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117)立石,此碑气势宽博,方劲雄伟。篆隶皆有,并混入隶书笔意,结体上似隶仿篆。多方折,章法错落有致。

  3、篆书碑额

  在汉代篆书刻石中,还有不得不提的篆书碑额。碑额篆书虽然字数不多,因其部位显著,故多刻写精良。比如端庄方整的有阴刻《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碑额、《袁博碑》碑额、《韩仁铭》碑额、《张迁碑》碑额等。阳刻的有《鲜于璜碑》碑额、《白石神君碑》碑额等。

  这些碑额,有的规整呈方形,类似汉印文字,是典型的汉篆,带有明显的 装饰趣味。有的结字紧密,造型扁方,上下顾盼照应,寓动于静,寓圆于方,开合挪让富于变化。还有的少装饰趣味,以悬针状用笔为主,舒展自如。这些篆书,多是在秦篆的基础上掺入古文用笔。因而使得汉代篆书多姿多彩。

  不管哪种字体,只要完成整篇,就即可算是一件书法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章法。文字的书写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最后的视觉。汉代篆书,以将秦代的体式修长趋向方正,因此,在章法上已经可见汉代人的匠心独具了。

  五、汉碑中篆书对后世篆书的影响

  汉代书法艺术,各种字体纷纷出现,古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各存。两汉四百余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简牍帛书、彝器铭文、碑刻摩崖、甎文瓦当,以及汉印等。而尤以“汉碑”为著。在大量的汉碑中,篆书碑刻可谓凤毛麟角了。至今可见的出土碑刻也极少,尽管如此,但它对后世的篆书发展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认为篆书用笔,方法单一,纯粹以中锋用笔,转折处亦取圆势,笔法过于简单。然而,学习篆书主要是训练线条的书写性和字形结构,其次才是用笔。篆书的结体多以匀称来取势,结体却是用很严谨的点画线条来表现。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有了特殊的要求。在学习时,要注重线条的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弹性感。

  纵观历代留下的篆书作品,各个朝代都有明显的时代风格特点。如唐代的李阳冰,宋代的徐铉,元代的赵孟俯,明代的李东阳等。然而,宋元明时期,篆书未见兴盛,至有清一代,又将篆书的发展推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也就是被后来称之为另一种篆书体——清篆。更涌现出了一大批书艺精湛的书家。诸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乃至民国时期的齐白石等。他们对篆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结 尾

  两汉是字体最为复杂的时代,各种字体共存,总的来说,每种文字都有它适存的环境。启功《古代字体论稿》:“从字体的用途上可见一种字体在当时的地位,例如草稿、书信,与金石铭文不同。凡一种字体在郑重的用途中,如鼎铭、碑版之类上的出现,即是说明这种字体在这时已被认为合法,可以登“大雅之堂”,······所以秦颂功刻石不用隶书,汉至隋碑刻不用草书,汉代章奏用草书须由特许⑥。”因此,每个朝代所属文字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汉字的发展,由早期的以使用为主,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同样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可以说,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书法艺术。

  癸巳八月十四於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区

  敬文圖書舘 改稿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