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西风:平山清韵半月诗评之第二期 词评《临江仙》
临江仙 溪岸听鼓
沐燚轩主
和煦南风拂柳,冰轮空坠清溪。凭栏闻得鼓声奇,几回移玉掌,一霎响轻雷。
欹帽凝神扣拍,相围倾听难知。纵然横笛李谟吹,焉能同此夜,总是惹人迷。
注:晚上散步,偶见击鼓者,由音乐伴奏,音韵铿锵有力,闻者沉醉,记之。
李谟,唐代开元时期的宫廷第一吹笛高手,号称天下第一。
此词主要记述作者溪边散步,偶遇击鼓者而欣赏演奏一事,关于音乐的诗,古人有很多名篇,比如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等等,基本通过形象的博喻手法对音乐进行传神的描写,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音乐的如痴如醉,也使读者感受到了音乐巨大的感染力。长篇歌行可以天上地下联类万物,腾挪跌宕尽情表现,但是一首小词显然不允许这么写,所以本词对于演奏本身只用“几回移玉掌,一霎响轻雷”两句轻轻一点,很轻灵也很恰当,更多的笔墨通过环境描写、听众的表现以及联想古代音乐达人的演奏来烘托击鼓者水平的高超。可以说构思布局非常合理,词牌选用也很恰当,如果驾驭好,这柳岸击鼓自能重现名士风流态度。
一个好的食材,想做成一道看起来悦目、吃起来爽口、想起来回味无穷的佳肴,那是要考验厨师功力的,刀功、火候、配料、创意、感觉无一不佳,端出来的便是珍馐美馔。此词整体表现力稍显不足,“和煦南风拂柳 ”,造语很省力气,也因为太熟而几乎感觉不到诗意;时当仲春,南风这个意象感觉跟夏天颇近,或可斟酌;空字是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字,徒劳地、白白地,有惆怅忧伤情绪(至少是有些不快),与总体基调不合;玉掌指女子更恰当,而配图中明显是个老丈;难知与后面惹人迷似有矛盾,不知音无以沉迷,所以难字可以推敲。
下结以吹笛高手的笛声来映衬击鼓者高超的技艺,想法很好,只是我觉得这个典故选得不太好。诗词用典无非是用寥寥数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在诗词的小身板里,用典故来扩充容量是个很常见的方法,以此达到言简义丰、化近为远、引发联想、营造意境的效果。当然除此以外的好处还有很多,大致上用典常常是一种“比”,此词也不例外,不管明典、暗典,正用、反用、化用都以贴切为要,若以吹笛衬托击鼓可行的话,则弹琴、唱歌、舞剑、挥毫无所不可了,所以还是应该选取跟击鼓本身有关的典故为好。自黄帝以来,鼓广泛用于狩猎、祭祀、军事,相关故事也不少, 祢衡击鼓骂曹、张飞击鼓古城会、梁红玉擂鼓战金山都很有名,但是我觉得此处用唐玄宗击鼓催花的典故最好,录如下:
南卓《羯鼓录》:“上(唐明皇)洞晓音律……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
此词下结若道击鼓之余,百花掩映溪岸,以景结情富有余味,同时暗用此典,自佳;若道此如明皇击鼓,岸边百花争放,则为明用典故,亦佳。总之,稍作修改,这首词便从粗服乱头的农妇变成光彩照人的佳人了。
跟帖若干
广陵芍药:对用笛子来形容鼓声的,我一直认为不妥。西风这个分析比较有说服力。
零落秋声:此词虽有气氛,但缺乏形象;虽有场面,但生动和意蕴不足。这种直接描写听鼓乐的处理,不是词擅长的方式。我觉得场面的东西可以减少,多以侧笔入,只以一二句写鼓声即可,其余写环境、心情之类的。写鼓声,也可以写出振作之情。
听竹主人:此篇的要点当在下片,如何能够引申、发挥,将上片之所见所闻,化为心中的丘壑——大可以不要在那些富丽堂皇的典故中去寻找。
铅椠有功:此作意象纷纷,却作狼跋,需推倒重来。
八卦掌付:我看挺好,很有天赋。
八卦掌付:词好比时装展览,读者看到华美的展示了,夫复何求?
八卦掌付:临江仙的七言句乃是关键,此作七言句劲道不够。
阿蛮:首先学习西风师伯和各位师伯的评语~然后我觉得呢,词味稍淡,语感稍逊。字句上的功夫,只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多多益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