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研习主题网站
  • 我要投稿 - 申请专栏作者 - 公众号:zhscwx
  • 首页 资讯 正文

    胸中寓峰岳,笔下涌波澜 — 王海亮诗读感

    zhscwx 2018-08-13 资讯 4117 ℃

    36431dace8f242adbd98a59092b8e207.jpg

    王海亮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是这样,诗词也是这样。善诗,即是善造境造山。为文又有重风骨之说,宋人孔平仲论文章得失时曾说“许景先之文,如丰肌腻理,虽穠华可爱而微少风骨”。


      王海亮是河北人。河北古称“燕赵”,文学史上的“燕赵风骨”出于这里。燕赵之地,历代列国纵横,征战割据,故人士多有悲壮之风。此风见诸文人文学,或有登台时的怆然泪下;或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或有风神健拔、意气骏爽的精神底气;或把酒临风,恣意今古人事;汪洋;或登临傲啸,俯仰山水而寄托幽怀;或愤怼书剑,化飘零身世为物象寂寥。


      虽然生长在和平环境里,作为河北诗人,受燕赵风骨熏陶,海亮诗中自有其硬朗基因。时代不同,他不可能生造古代环境而“慷慨悲壮”,但风骨是内在的东西,如春芽出土,总是要表达出来的。这风骨怎么表达体现,读海亮诗,可以看出他善于在诗中“抓住反差,驾驭矛盾”,通过这一过程,达到了诗意的和谐与诗风的峥嵘。所谓平实中见厚重,不动声色中见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且看海亮如何造“山”。


      用“反差”法造山。反差有多个角度。如《陈子昂读书台远眺》,是用时世的反差构图法:“踏遍烟尘识此雄,高台一上尽春风。悠悠天地来还去,独有涪江绕射洪。”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读书台即在此。陈子昂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人们耳熟能详的有《登幽州如歌》。他24岁举进士,后被迫害冤死狱中,死时年仅41岁。海亮此诗中的“高台一上尽春风”,用今日之景反衬陈子昂所处的时世和他个人的遭遇,不动声色却尽显内在张力。这也是表与里的对立统一。写诗如写字,有时意即可,不必笔到。而《锦里夜游》是用“境、情”构图的反差:“遥接银河灿若流,华灯翠袖舞温柔。隔墙蓦听风吹雨,昭烈高坟近武侯。”华灯如银河,舞袖正温柔,前二句何其华丽香腻,往下,诗笔突转,“隔墙蓦听风吹雨”,原来“昭烈(刘备谥号昭烈帝)高坟近武侯”。强烈的矛盾和冲突,精警之意不言而喻。


      用“对比”法,在动与静中见“山”。对比的范畴很多,阴与阳、动与静、焦与润,不胜枚举。不管有多少相对的物事,要在能把他在一首诗中“统一”起来,用山之峰水之波来体现诗思。我们看他如何写春节:“昨夜烟花似锦团,红包分处许平安。隔窗闲看鹅毛雪,领略春风又一年。”作品形象生动,新事入诗甚为熨帖。平静的叙述中见希冀。这是物动与心静的对比。物之象、人之情,相得益彰。或者再往深处探究一层,诗中的物象,是动中有静,心境却是静中有动了。而在《菩萨蛮丙申秋过京华小饮》中,海亮则是把人情与天情作为一对范畴来对比了。人潮倾泄江河水,高楼鳞次无言语。大道是长安,云翻天外天。    夕阳燃火炬,秋色容情绪。圆月夜空悬,寒星应未眠。人的情绪是不是“夕阳燃火炬”的颜色?是人“未眠”还是寒星“末眠”?


      或化峻拔为平和或化平易为激越,于转换中见“山”。如《蒲松龄》:“仙佛茫茫岂易成,人间冷暖待谁烹。千重变幻托狐鬼,几许悲欣补太平。青史文章原有异,聊斋花草自多情。深灯浅照昏黄夜,一笑还看百相生。”这首七律前二联,万般感慨,后二联归于境情清寥。再如《丙申暮春感事》:“莫听风雨上高楼,百计留春不自由。彻地流沙沉幻羽,悬空冷月印明眸。悲心苦似沧溟水,世态薄如蝉翼秋。大化同归情未了,莽原独看野云浮。”这首七律以沉著为意起笔,色暗力沉,颈联尤其沉重。诗到后半,感慨强烈,主人既想“大化同归”却“情未了”,故“莽原独看野云浮”。这两个七律,若以书法视之,用墨都枯,而运笔,则前一首是顺锋后一首是逆锋了。


      造山没有模式。海亮心中有“山”,为诗时各种造山途径自然会来于笔下。


      “高楼春色正迷茫,千载伤心一苇杭。谁念乾坤浮永夜,独镌风雨到斜阳。悲怀易下民生泪,文字难除天地霜。展卷每怜敲瘦骨,铿然逸响久低昂。”(《丙申春日读杜诗》)海亮的诗,大多象这首七律,高远气象已具,风骨初见。对此,应该高兴,然而又觉得还有些希冀,望海亮的诗,在富有质感、敲起来有金属声的基础上,再来一点细腻一点丰腴,有骨有肉,岂不妙哉。


      注:本文摘自中华诗词杂志公众号,作者:潘泓。


    诗教网公众号

    资料索引
    弹铗室宝宝起名、八字批命、六爻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