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研习主题网站
  • 我要投稿 - 申请专栏作者 - 公众号:zhscwx
  • 首页 理论 正文

    在心尖上作道场 — 古典诗词传承发展之我见

    zhscwx 2018-10-30 理论 2643 ℃

    wanghailiang.jpg

    王海亮


      一、诗的自觉

      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想我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会“说话”的。那时候尝试着模仿,多是短句和对联。古典诗词确实具有强大的动人的魅力,容易着迷,一旦进去,就出不来了。正因为它的美,所以才有追求美的自觉。

      

      真正学习格律是在2005年前后。其时我认识了刘章老师,见他也写古体诗,于是很大胆地将自己的所谓作品拿去请求指教。刘老师在我的诗稿上圈圈点点,改的很多,最后批了五个字:君宜写古风。我知道老人家是在说,你的格律根本就不入门。于是,我开始很用功很努力地学习格律,并且坚持了这么些年。或有所得。

      

      (一)因妙而学。黄裳说过,有几件事是容易上瘾的,抽烟,打麻将,写诗。真的很准。尤其是接触格律之后,感觉很奇妙。一是原来现代人也可以写古典诗词,用这种体裁表现生活,并且可以写的很贴切,很雅致,很有味道。二是原来词都是需要拆开来解的,每个字都不一样,都有特殊的含义在里面。三是许多不好表达的需要意会不可言传的,诗的表达会更接近。言外之意,可谓通灵。有时候看着许多句子感觉不是自己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因稳而工。一开始是胆子大,什么都敢写,什么格式都不在乎。再后来就像老司机开车,胆子越来越小,不再“胡然而天,胡然而地”地随性子乱来了,而是自觉地按照章法去写,遵从内心的感受去写,沉下来,扎进去,去解读,去想象,去实践。偶然的句子越来越少,努力求工,求正,求本。

      

      (三)因味而美。每个人的气息都不同,风格各异,但琢磨来琢磨去,感觉真正的好诗,共同点都一样,就是有韵味,有味道。耐品,耐推敲,耐琢磨。风姿摇曳如挹风,典雅工稳如雨如,清新质朴如问花,都有各自的味道,绝不雷同。好的诗不因诗白而减味,也不会因堆砌典故而多味。

      

      (四)因变而新。随着老师教诲,同道帮助,诗友切磋,诗道渐宽。知道了师古不泥的道理,求神似而不只是形似。试着突破自我一点点,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论坛上看到了李子、金鱼等体,很受启发,虽然没有去“实验”,但在试着放宽、求变,包括对仗更宽泛,以口语、现代词汇入诗,赋予词语新的语境,表达新的含义。

      

      (五)因思而深。虽然苦吟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其实这也是“才”不够大的一种表现。创作是一件苦差事,学问有限,写了十年诗之后,储备用完了,词汇的组合基本上轮了一遍,意象都用过了,又不想让自己的诗失于滥熟,不想重复,于是这时就出现了瓶颈。或者写不出来,或者改不动,古人云,“富于千篇,窘于一字”,袁枚也劝过我等:“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

      

      诗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是“在心尖上作道场”,体贴入微,毫厘可见,关乎本真,关乎内心,是拈花微笑的艺术感受,是用生命来滋养的,同时也在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此生有诗,何其幸也,还是要用心去思考,去感悟。

      

      二、诗的方向

      到了瓶颈期,或者说时代发展到现在,古体诗遇到了新时代,该怎么办呢?我自己觉得有三个方向。一是问古,二是求变,三是向深。

      

      (一)问古。多看书,向古人学,学什么?学知识,学技法,学心得体会,学眼界哲理,学雄大气象。古人的智慧是我们的法宝,师古不泥,泥不泥放一边,师古是一定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我们不能充分理解、吸收、应用祖上留下的艺术瑰宝,不能发扬光大,是我们没有尽到心,或者说,没找到路。

      

      (二)求变。变,就是变法,不拘于一格。变则活。齐白石衰年变法,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又说,“缶翁衰年别有才”,是说吴昌硕到老了之后特别大胆,敢于创新,于是生发特别的面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我们的变化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发展,“要想继承好,就得吸收好。”新的时代,有他独特的新的东西,新的面目,会影响你,同时也需要你来描绘他,这才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映衬,缺一不可。

      

      (三)向深。深,就是深入,深入生活,深入心灵,深入体验,深入剖析。“诗贵真”。语不真无以为诗,人不真无以为真诗人。真心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热爱那些爱你和你爱的人和事物。深度决定高度,正如人品决定诗品。要勇于敞开内心,让阳光照进来,让更多的光明照进来,也要勇于面对现实,用充沛的真气把恶俗驱逐出去。同时,深度也是高度,灵魂在高处,但只有俯身向下,思想才能向上。

      

      三、何为好诗

      (一)格高。陈师道《珊瑚钩诗话》:“学诗之道,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高昌:“有人格者,才有诗格、文格”。他又说:“好的作品都是有核的,格,就是作品的核”。文以载道,格为第一。诗词是文学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格一定要高。现代作家冯唐有个著名的“金线论”,线上的,称之为艺术,线下的,皆不足论。论断不至臧否,这种严格的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二)情真。刘祁:“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归潜志)。白居易:“感人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性,苗言,华声,实义。”所以说情是最主要的,而情必须讲一个真字。不是真人,没有真诗。

      

      (三)意胜。刘攽: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效古人平易句,而不得其意义,翻或鄙野可笑。(中山诗话)。杜牧《答庄元书》:凡文以意为主,以言为辅,以词采章句为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俞多而理俞乱……是以意全胜者,辞俞朴而文俞高,意不胜者,辞俞华而文俞鄙。这就是说,一旦贴上文化的牌子,诗就变了味道了。同时,诗要做的有趣,一旦端起来写诗,写出来的就不是诗了。

      

      (四)韵美。对汉字声韵的运用,让诗句读起来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及诗句之间声音的和谐,构成中华诗词独特的音乐美。尤以近体诗、词、曲为最。一是合乎格律,二是符合事体,三是遣词造句,四是讲究音韵,缺一不可。

      

      (五)味淳。刘庆霖老师在点评韦树定诗词时说过三条线的理论,一条线是技术,即格律。这是诗词的基本标识,少了它就不能称为格律诗词。第二条线是思想,即诗词的立意。第三条线是艺术,即艺术思维和艺术地表现。思想加格律只是作文,思想加格律再加上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才是作诗。《西清诗话》:“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之秘藏也。”要有味,必须得有“盐”。

      

      (六)境旷。诗乃秘事,但绝不封闭。我认为,凡事皆可入诗,大俗大雅,大雅大俗。并且容许多种风格,各有妙处。语要新,但不能刻意博人眼球;典要活,但不能随处掉书袋。境界要开阔,意向要高远。既要关照内心,又要关注生活。通过关照内心,体现这个时代。

      

      四、我的诗词观

      (一)三千年事,一脉相承。诗写到现在至少三千年了,其势可缓,但绝不中断。诗的发展,一是历史使然,二是规律使然,三是心灵使然。在经过曲折反复之后,必将归于本质,归于本源,归于传统。思想感情的表达最方便、最合适的法门,那就是诗。对此要有文化的自信,也必将走向自强。

      

      (二)知白守黑,是上乘法。诗词,顶尖的艺术。最细微,也最宏大,最讲究格式,也最富于变化。作为继承者,应该为之骄傲,也应该深深地敬畏。知道根基在哪,充分尊重诗道,守法求精,承古知变。可以去打破格律之类,但必须在明白懂得的基础上、前提下。

      

      (三)宜深宜广,引之导之。诗的分类。有广义,有狭义。有面向社会的,有面向个人的。差别很大。所以要包容。容许有各种体、各种变化,容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发展,才能强大,才能有活力。诗的门槛要低一点,胆子允许大一点。直观看来,文学似乎一直走在经济社会的后面,其实不然,文学一直走在前面。诗词更应该走在前面。

      

      (四)玲珑剔透,心无挂碍。李敬泽有篇小文讲红楼,说:不到中年,不知道宝玉的好。宝玉这个少年人所含蕴的巨大的悲感,正是古典文学及中国传统的集中体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识到眼前的一切皆是镜花水月,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红楼梦写的就是一种浩大的虚无之悲:“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清楚地告诉你了。再进一层,作者明知道这个悲,却将之置于无比的热闹当中,繁华的场景,复杂的人物,精彩的故事,美丽的诗篇,巧妙的隐喻。终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写诗,必须要明白古典文学及中国传统的这个背景。只有看透了,才能明白诗的本义,才能写好诗。因为知道人生本义,所以知道珍惜,知道同情,知道舍得。把人生放到历史中去看,放到时代中去看,放到自然中去看,放到真正的自我中去看。反过来再看,其它都是细枝末节。真正的诗和诗人,与天地与社会与内心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隔阂。

      

      自作诗一首为结语:

      若无思想定无神,莫使虚华阻慧真。

      道出平常容万象,和天应地是诗人。

      

      作者简介:王海亮,1974年生,现供职于河北省国家税务局。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金石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院士,石家庄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封龙诗社社员,半亩塘诗社社员,子曰诗社社员。作品见于《诗刊》、《中华诗词》、《燕赵诗词》等。


    诗教网公众号

    资料索引
    弹铗室宝宝起名、八字批命、六爻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