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微信精选 正文
寒冬来临,花木凋零,江南的竹林却绿荫葱葱,苍翠欲滴。竹子挺拔刚劲,虚心有节,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是个爱竹者。
苏轼号东坡居士,学识渊博,兼善书画诗词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风格雄浑,挥洒自如,为宋诗代表作家之一。词作极富创造性,题材广泛,境界阔大,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又善绘画,喜画竹子和枯木怪石。论画强调神似。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喜欢苏轼画的竹子,曾为其画题诗:
题《竹石牧牛》(并引)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引自岳麓书社版《宋诗三百首》)
本诗小引中的子瞻是苏轼之字,伯时是北宋着名画家李公麟字,就是说,苏轼与李公麟合作画了幅竹石牧牛图,苏轼画了丛竹怪石,李公麟画的牧儿骑牛,着名书法家黄庭坚感到有趣,特为之题诗。诗中的捶字是指鞭子,觳觫指牛,砺为磨砺之意。诗中的“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句风趣而幽默地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所画丛竹的珍爱之情,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幅容诗书画为——炉的诗画创作充分表现出苏轼、李公麟、黄庭坚的友谊与他们共同的赏竹爱竹情怀。
东坡爱竹情怀,不仅跃然画纸,也渗透在他的许多与画竹相关的诗文中。画家文同,字与可,是苏轼的表弟,任洋州知州,曾请苏轼作洋州三十咏。其中有这样一首诗:
筼筜谷
汉川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此诗前两句讲汉川地区盛产竹子,百姓喜欢砍食价廉物美的竹笋,后两句中的馋太守指文同,先取笑廉洁清贫的馋太守也一定在馋食者之列,接着话锋一转,称赞文同画竹与众不同,能观遍千亩竹林,腹中先有多种画稿,才落笔作画。有趣的是文同收到苏轼此诗时正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中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他反对“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画法,主张看准后一以贯之,强调贵在神似。汉语中“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即源于苏轼此文。苏轼十分赞赏文同作画时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精神。这表现在下面这首诗作中: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诗中的嗒然是指心情坦然,嗒然遗其身即指心情坦然,物我两忘。“其身与竹化”是指整个身心都融入绘画中,正因与可能做到“其身与竹化”所以他画的竹子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诗目中的晁补之是北宋的一位文学家。从苏轼以上诗文中的内容,不难看出他在认真观察思考文同成功画竹的经验。苏轼最富特色的咏竹诗是《于潜僧绿筠轩》,此诗可谓咏竹诗之绝唱。好诗共赏析,录于下: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诗目中的于潜为旧县名,在今浙江临安境。于潜僧姓何名孜,字惠觉,他出家为僧后居该县寂照寺,因称于潜僧。绿筠轩在寂照寺内,轩前种竹,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此举倍受东坡赞赏。本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评物欲俗骨。此诗以议论为主,写出了精神与物质,美德与美食在相互比较中的价值。苏轼诗中的竹子早己人格化,成为高尚精神的象征。诗中“可使”与“不可”的用语准确表达了苏轼在处理精神与物质、美德与美食关系上的倾问性选择。“可使食无肉”意味着什么?意味个人失去种种名利地位、放弃诸多荣华富贵。“不可居无竹”意味着坚守道德底线,保持高风亮节。在此基础上,苏轼又斩钉截铁地吟出“无竹令人俗”“俗士不可医”的诗句。这种坚定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自然为社会上的俗士所不容,于是他们圆滑地提出了“似高还是痴”的冷嘲热讽,却被苏轼一语千钧所击退。诗中的“此君”指竹子。“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中的故事。大意是有客相聚,各言其志,有人想当官,有人想发财,有人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想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本句的诗意是:你想种竹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大嚼其甘味,人间安有此等美事?是的,既欲肥鲜,又思脱俗是不可能的。精神和物质、美德和美食往往难以两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苏诗中“可使”与“不可”的论证是富含哲埋的。
诗言志。上面这首咏竹诗是苏轼人生的宣言,也是我们解读其一生走过道路的金钥匙。苏轼一生风雅刚直,不见风使舵,不俯仰权势,不汲汲于眼前的名利和物欲,在挫折和艰苦环境中百折不挠。这和他诗画中的君子境界是和辙一致的。苏轼的咏竹诗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
注:本文摘自《中华读书报》,作者:洪朝宗。
猜你喜欢
- 2019-02-15 源自长安皇城的红叶为媒
- 2019-02-15 纪晓岚的另类养生“秘诀”
- 2019-02-15 千古堪吊贾太傅:为何有才的人总是不如意
- 2019-02-15 梁启超:怎样才能不惑、不忧、不惧
- 2019-02-15 盘点史上八大名人书斋
- 2019-02-15 史上那些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 2019-02-15 苏轼与海棠不得不说的故事
- 2019-02-15 古代状元为何被称“独占鳌头”
- 2019-02-15 唐朝复读补诗文 韩愈落榜屡败屡战
- 2019-02-15 古代清官“拒礼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