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晏殊,曾写下了一首至今仍人人皆知、口耳传诵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小词,在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然而,殊不知,晏殊写这首词,并非是一挥而就,而是很花了几年功夫,当初,他写作这首词,当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写不下去了,无奈就只好搁笔,这首词也就只写了一半。
一晃几年过去,晏殊也就一直把这件事情记挂在心里,可总是找不到好的句子来补足这首词。一日,他忽然接到朝廷命令,让他到杭州去做官。于是他就赶快起程。途经扬州,晚上住在大明寺里。第二天,他当然要在大明寺游览一番。大明寺墙壁上专门有一块是让人题诗的,来往题诗的往往都是有名的人,都要写上自己的籍贯姓名。这时晏殊赏诗的雅兴颇高,他将眼睛闭上,慢慢腾腾地迈着方步前行,让身边的侍从大声朗读墙壁上的题诗。而且,他还告诉读诗的人说:“一定不可说出写诗者的籍贯姓名,以便让我好好体味一下哪首诗好,这样才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读诗者遵照他的话,就将诗挨个读过去,谁知晏殊都没有兴趣,还是迈动八字步踱个不停。当读到这样一首诗时,晏殊忽然止住了脚步,侧耳细听起来: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原来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隋朝亡国之事,感慨颇深沉,意境也颇凄凉。诗最后说的“芜城”,也就是扬州。晏殊听完,品味再三,连说:“好诗,好诗。”就问道:“此诗是谁写的?”读诗者答道:“是江都县尉王琪写的。”晏殊马上说:“快去派人叫他,我要请他吃饭。”王琪当然十分高兴,应约而来。
席间,二人谈诗论文,十分投机,也颇为得意。吃过饭,晏殊又约他到外面亭园的水池边走走。这时恰好是暮春天气,池边树下,已有不少花辦落在地上。晏殊见景生情,又回想起自己以前没有写好的那半首词来,说:“我每每想到一个好句子,总是把它写在墙壁上,有的却数年想不到对句。以前我写词,有一个句子,叫‘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晃一年,我一直都没想出来该用什么句子来对上它。”王琪马上应声说:“那么,你对‘似曾相识燕归来’,不是很好吗?”晏殊一听,马上高兴地拍手笑道:“好,好。你这一下子解决了我几年来的难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好吧,你从今以后就跟我在一起吧。”
王琪应对神速,出语恰切警拔,反映了他的艺术天才。晏殊写不出对句,是因为他生活视野还不宽广,思维走进了一条狭谷。这也给文学创作者一个启示:留心观察生活,拓宽生活视野,活跃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的路子,对创作者来说,不正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吗?只有这样,才能闯过那“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艰难局面,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