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汉之际,凤凰已经和龙、龟、麒麟一起,称作“四灵”。《山海经》多次提到凤凰,只是言词极其简略,内容大致相同,不外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对凤凰比较具体的描述,见于《韩诗外传》:黄帝即位,修德行仁,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天老曰:“夫凤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年,燕颔而鸡喙。戴德负仁,抱忠挟义。……延颈奋翼,五彩备明。”虽然天老极其形容,但这“八不像”的凤鸟,究竟是什么样子,反倒使人更加糊涂了。“凤,神鸟也”(《说文》)。在古人心目中,凤凰从来就不是那种凡夫俗子能够常见的凡鸟,而是理想中的人格神的化身,这种神鸟,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也是理所当然的。凤凰又是一种吉祥之鸟,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出现,上古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的说法。反过来,时逢衰世,凤凰也就高飞远隐了,故孔子有感于自己生不逢时,喟然兴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杜甫晚年作过一首自传体的长诗,其中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在他去世前一年,还作过一首咏凤诗,可见凤凰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乾元二年(759)冬,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途经凤凰台,忽发奇想,写了一首诗,借托凤雏,以寓其意:“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凰台》)卢元昌注:“肃宗听张良娣之谮,既去建宁王倓,又欲动摇广平王俶,俶母吴氏,生子而亡,故云‘无母雏’。披心沥血,欲献忠肝以保护之耳。”(《杜诗详注》引)仇兆鳌认为这几句诗托讽之意显然,故独取卢注。如果诗中本有寓意,却看不出,或故意抹杀其意,当然不对,但像这首诗,实无这种含意,却偏去附会史实,那就失之穿凿了。这首诗实际上是“思贤臣以佐中兴”(陈沆《诗比兴笺》)。杜甫看到当时的贤良之士埋没在草莽之中,处境十分艰难,还要遭到群小的忌妒排挤,无法施展才能,因此愿意刳心沥血,牺牲自己,保全其人,务必使贤者身居朝廷之中,辅助君王,拯救苍生。“于凤鸟之思,寓鹰鹯之志;好贤若渴,疾恶如仇。”(同上)卢元昌等人想称颂杜甫的忠君之心,结果反倒抹杀了他的救世之志。
有些人认为:当杜甫作这首诗的时候,虽然身处穷困之境,但依然忧虑着百姓的疾苦,可又没有能力解救他们,只好通过想像来替百姓分忧解难。这种解释,也不合诗的原意。不过用以分析杜甫在十年后(代宗大历四年)所作的《朱凤行》,倒很合适。当时诗人贫病交加,寄身孤舟,甚至没有一个安身之处,“自天衔瑞图”的理想,已经化为泡影,但“一洗苍生忧”的深衷,则依然存在。“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鸮相怒号”。名列“建安七子”的刘桢,曾作过一首诗:“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赠从弟三首》)朱鹤龄认为杜甫的《朱凤行》是反用刘桢诗意,其实不然。古人提到凤凰,特别强调它“戴仁抱义”这一面,如前面所引天老的话即是。同时也赞美它清高超逸的一面,如宋玉说:“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答楚王问》)刘桢写凤姿高翔,正是其超逸的一面;杜甫写凤德广覆,正是其仁义的一面。
杜甫在《凤凰台》中发愿:“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一部杜诗,抒写的就是这种心血;终杜一生,展现的都是这种刳心沥血、济人利物的襟怀。闻一多曾把杜甫比作凤凰,热情洋溢地讴歌了诗人的一生:
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仍旧用他自己的比喻)便像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胁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新鲜,是自由,是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