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这两句描绘杭州西湖的名诗,后人无不十分欣赏。其实不仅西湖是如此,一些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无论天晴天雨,都另有一番情趣,黄山又何尝不是这样!
“雨后黄山更奇绝”(《宿桃源庵作短歌题壁示药谷主人余抡仲》)。明崇祯十四年初春时节,钱谦益和柳如是在南湖依依惜别之后,便应友人之约,往黄山一游。兴之所至,给我们留下了二十余首描绘黄山风貌的诗篇。据《游黄山记》载,作者登黄山之际适遇雨天,因此不但看到“晴方好”的景色,更看到“雨亦奇”的奇观,其中有一段生动的叙述:“午夜闻冲撞弥急,溪声雨声,澎湃错互。晨起坐小楼,视天都峰瀑布痕斓斑赮駮,俄而雨大至,风水发作,天地掀簸,漫山皆白龙,掉头捽尾,横拖倒拔。白龙潭水鼓怒触搏,林木轰磕,几席震掉。雨止,泉益怒,呀呷撞胸,如杵在臼。”这段描述,可作为“雨后黄山更奇绝”的注脚。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有“黄山四绝”之称。这固然不错,但黄山的溪、泉、潭、瀑亦十分有名。尤其是瀑布,在滂沱大雨之后,更显现出特有的雄姿。笔者前几年曾伴友人一游黄山,住在桃花溪畔,有幸目睹雨后黄山的奇景,那种“千流竞写白龙潭,四窗横挂天都水。水飞石击相砅砰,龙蛇攫拿山谷鸣”(《桃源庵小楼坐雨看天都峰瀑布作》)的景象,至今犹历历如在眼前,对钱谦益的这些诗句,有着比他人更加深刻的体会。特别是当夜色降临群山之际,万籁俱寂,唯有那人字瀑的巨响,犹如不断冲撞的洪钟,震耳欲聋,令人彻夜难眠。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显然难以领会黄山瀑布之奇之壮,更无从领略“雨后黄山更奇绝”的妙处所在。
黄山胜景:飞来石下观云海
黄山的瀑布比之庐山并不逊色,或者说各有千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将瀑布临空直落、飞泻而下的主观直感,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出来。虽短短四句,雄奇壮丽的庐山瀑布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而钱谦益的《天都瀑布歌》则用排比铺叙的手法,渲染雨后黄山瀑布的浩大声势,惊心动魄,令人心动神移,叹为观止。“天都诸峰遥相从,连绵峄属无罅缝”。诗一开始即用如椽大笔勾勒天都峰附近山岭重叠、连绵不绝的形势,然后描写山雨欲来之前风云变幻的景象:“山腰白云出衣带,云生叠叠山重重。峰内有峰类皴染,须臾蓊合仍混同。”此时云生山岫,遮天蔽地,一片白濛濛。写到这里似乎还未入正题,仍为描绘天都峰瀑布作铺垫。接着诗人写道:
良久雨足水积厚,瀑布倒泻天都峰。初疑渴龙甫喷薄,抉石投奅声。复疑水激龙拗怒,捽尾下拔百丈洪。更疑群龙互转斗,移山排谷轰圆穹。人言水借风力横,那知水急翻生风。激雷狂电何处起?发作亦在风水中。
“初疑”、“复疑”、“更疑”,作者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极写瀑布的声响势壮,威猛湍急。此诗笔力雄浑,奇势迭出,非大手笔难以写出如此境界。古代传说中的龙,是人们幻想中的产物,它实是云雨的化身。《易经·乾卦》:“云从龙,风从虎。”意思是说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因而一些著名的瀑布、水潭往往也和龙的传说分不开,有的甚至直接以龙命名。如黄山就有白龙潭、青龙潭、九龙瀑等等。至于古代诗歌中以龙来形容水潭、瀑布的就更不少。如“分清裂白两派出,跳珠跃雪双龙争”(宋·杨万里《题兴宁县东文岭瀑泉》);“喷雪乍疑银汉贵,横空惊见玉龙飞”(明·王旷《石梁行》)等等。不过,像这首诗中一连运用“渴龙喷薄”、“龙拗怒”、“群龙转斗”三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瀑布的声势,实不多见。作者丰富的想像力,给这首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诗的结尾不仅趣味盎然,而且耐人咀嚼:“凭阑心坎舒撞舂,坐听涛濑看奔冲。愕眙莫讶诗思穷,老夫三日犹耳聋。”尤其最后一句,暗用《五灯会元》“怀海禅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之典,不露痕迹,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见作者在运用典故方面游刃有余。顾嗣立《寒厅诗话》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这是用典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根据这一标准,钱谦益在用典方面也确实取得极大的成功。
“人言此行天所予,宜晴即晴雨即雨”。钱谦益这次登览黄山,适遇晴雨交替的天气,因而不但看到晴日黄山瑰丽秀美的景色,而且看到“雨气溟濛山更好”的景象。黄山的种种奇观,无不尽收笔底,成为作者吟咏的对象。“已放飞流悬瀑布,更铺云海媚新晴”(《十二日发桃源庵出汤口径芳村抵灊口》)。“平铺万状尽云练,幻出千岚似丘垄”(《登始信峰回望石笋矼》)。“峭壁崩厓罅欲裂,异松穴石攒如簪”(《缘天都峰趾度断凡桥下木梯憩文殊庵》)。黄山的流泉飞瀑,绝危崖,奇松怪石,云海深谷,无不化作美丽的诗句,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人们尽情地去欣赏大自然争奇竞秀的美景。
黄山的灵秀触发了诗人的灵感。钱谦益的游黄山组诗,以及而后补写的游黄山记,实是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不可多得的奇葩,给后代留下十分丰富而又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