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诗歌中,有两首《燕歌行》向来被称作中国诗歌史中“七言之始”。中国的诗歌,虽然早在先秦时就出现过七个字一句的诗句,但那时它在诗篇中只是极其偶然地才出现一下,根本不成气候。到了两汉乐府中,它的出现频率大大提高,甚至也产生了大体上全是七字一句的诗歌,但仍然不免插入一些三、三式的句子,使完整的七言诗呈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东汉张衡写的《四愁诗》,通篇都是七言,但其中有四句夹入语助词“兮”,仍然难以算作真正的七言诗。直到曹丕的两首《燕歌行》产生,后来蔚为大国的七言诗才总算“千呼万唤始出来”了。以此而言,曹丕的首创之功实在不容抹煞。明人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子建天才绝出,乃七言独少大篇。”在七言诗上,曹丕在建安时代确实是独擅胜场,无人能与他匹敌。
清代沈德潜引《乐府广题》解释《燕歌行》的题目说:“燕,地名。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曹丕这两首诗歌是以一个独守空闺的妇女口吻描述她对远游北边的丈夫的思念。两首诗中,尤其是以第一首“秋风萧瑟天气凉”篇最为人著称。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称它“古今无两”,“殆天授非人力”,虽出于对曹丕的偏爱而不免有些夸张,但也可说明它在曹丕诗歌中所居的地位。
这首诗开头四句用疏淡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凄凉萧条的秋色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在那凉风骤起,白露为霜的时节,最易惹起人们的感伤情绪,也最使家人为客游在外的人的身体担忧。何况双燕归巢,北雁南飞,更让人触物伤怀,思念迟迟不归的亲人。当此之际,怎不令人肝肠寸裂!做妻子的久悲生怨,又不禁疑问: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你在异乡客地一定也慊慊思归,可是为什么又淹留不返呢?怨恨之下又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孤独寂寞,并用自己的念念不忘来与久游不归的丈夫来作对比,因而更加伤心悲痛: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悲痛之余,拿起琴来,想借弹琴唱歌来排遣内心的感伤: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可怜的是,为内心的情绪所左右,弹出来的仍是节拍短促、音调低微的清商曲,唱出来的歌儿也断断续续,声若呻吟,徒然令人愁上加愁。百无聊赖中,漫长的白昼渐渐逝去了,又一个夜晚降。临了。在那独守空房的少妇面前又展现另一幅图景: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末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床上,令难以入眠的思妇更加睡不着。眼睁睁地望着银河在夜空中静静地流动,失眠的时光是如此难捱,却又偏偏长夜未央。无聊中细数星星,却又猛然望见隔着银河遥遥相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不禁联想起他们本是一对被强行拆散的恩爱夫妻的神话传说,于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尔独何辜限河梁!
你们有什么过失要活生生地被银河隔绝呢?这一声对牵牛、织女悲惨遭遇所发的感慨,将思妇哀怨悲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
描写思妇游子、男欢女爱,本是曹丕擅长的题材:而婉转细腻、风雅蕴藉又是他所擅长的笔调。这首《燕歌行》在兼有他两个长处外又采用了句句用韵的格式,句与句之间紧相衔接而又曲折多姿,毋怪乎王夫之叹为观止而吴淇誉为“杰构”。
对于这首诗句句用韵、声调短促,而又句句相承、一气卷舒的特点,清代诗论家陈祚明在他的《采菽堂古诗选》中评述得很透彻:“盖句句用韵者,其情掩抑低徊,中肠摧切,故不及为激昂奔放之调,即篇中所谓‘短歌微吟不能长’也。故此体之语,须柔脆徘徊,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于其间,失靡靡之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