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人做诗,已经有很大压力,因为盛唐诗人太高,尤其是有李、杜这样的大家坐镇,所以都不得不另辟蹊径,求新求变。韩、孟的奇崛,元、白的通俗,李贺的恢诡,李商隐的晦涩,都是如此。南宋中、后期的词人所面临的情况和中、晚唐诗人有些相似。在他们面前,也有一座座高峰,远的不说,婉约如周邦彦,豪放如辛弃疾,骚雅如姜夔,都是他们很难超越的。如果希望成功,就必须有所突破,吴文英算是这一些词人中比较成功的。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他一生没有做官,但充当一些权贵的门客和幕僚,主要活动在江、浙一带。他没有辛弃疾的胸襟气度,又没有姜夔的天赋才情,既不可能有辛弃疾的豪放,也不可能有姜夔的清空,剩下的,只能是在艺术技巧上的突破。
吴文英的词,思维较奇特,意象较迷蒙。往往化虚为实,化实为虚。比如著名的《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洒双鸳响,廊叶秋声。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吴文英三十多岁曾经在苏州生活过大约十年,为仓台幕僚,这首词就是那时所作。灵岩是苏州著名的风景区,也是当年吴王夫差宠幸西施的地方,上面有专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琴台、响屧廊等,山前还有十里采香径。但吴文英没有实写,而是将灵岩想象为青天坠落的星辰,将实境虚化。历史已为陈迹,旧时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但吴文英偏偏又将虚幻之境写实,响屧廊中,似乎还传来西施穿着木屐走动时的声音。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交织,组成一副亦真亦幻的意境。
在章法结构上,颠覆了人们习惯的思维逻辑顺序,意象呈跳跃式的发展变化,虚与实的结合,情与境的错综,有人甚至称其如今天的意识流手法。比如他那首号称词中第一长调,分为六片,共二百四十字的自度曲《莺啼序》,六片之间交叉跳跃,而又有完整的逻辑联系,在宋词中还是不多见的。
吴文英词的另一大创变是语言。一是创造一些新的词语,如上举《八声甘州》中的“花腥”“醒醒”等。二是新奇的搭配,构成一些全新的意境。如《八声甘州》中的“独钓醒醒”“秋与云平”等。
意象结构的这些变化,自然不免会出现晦涩难懂的毛病;过分地跳跃,自然会有眩人眼目的现象。所以张炎《词源》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历来被认为是对吴文英词最准确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吴梦窗词提要》说“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大概就是看到他们在艺术上的一些相似之处。